注册  |  登录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立足蓬勃的现实源泉用文艺作品讴歌时代精神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立足蓬勃的现实源泉用文艺作品讴歌时代精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12-17 14:13:03   浏览:6117次  字号: [大] [中] [小]

  2021年1月,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这部由多名摄影师在一线拍摄的纪录片,以疫情最前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展现了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守望相助的温暖故事。(资料图片)

  12月15日,全景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并于12月17日在全国献映。这部“全景式、史诗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让广大观众在荡气回肠中体会着波澜壮阔。

  最近五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先后到来,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纷至沓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话剧《谷文昌》,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一时间,重大主题文艺作品“爆款”频出,让我们看到文艺工作者为时代画像的热切身影。

  责任始终像火一样燃烧在他们的心中

  2021年3月,94岁的蓝天野再当导演,复排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续写舞台佳话……

  获得“七一勋章”的蓝天野,有着70多年党龄。蓝天野本名王润森,出生于1927年。1945年,离开家好几年的三姐突然从解放区回到北平,为迎接抗战胜利做准备,他们家就成了一个地下联络点。在三姐的影响下,王润森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协助地下交通的同志运送物资、文件和宣传材料。1945年9月23日,王润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受局势所迫,改名“蓝天野”,一直用到今天,而且成为舞台上的常青树。

  蓝天野带给我们一个个经典形象:《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颇有仙风道骨的姜子牙……70多年的舞台生涯,无论角色怎样变换,有一点始终不变:“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冯骥才写作时,首先想到“责任”二字,责任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这么多年,责任始终像火一样燃烧在他的心中。“在文学的道路上,我跟茅盾、冰心、巴金等老一辈作家有过接触,我希望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传递下去。作家内心里是否有大爱、大善、大美、大勇,笔下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文化博大精深,时代风云激荡,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有与之匹配的大胸怀。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和时代融为一体,和大江奔流的激浪融为一体,这样的人生充满激情、充满力量。”

  艺术是常青的,并不会因为年龄和岁月而黯淡,经典恰恰会因为时光的打磨而愈发璀璨夺目。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的是一百年前的“新青年”群像,却成为吸引无数今天年轻人追剧的“现象级”作品,因为这部剧让当下青年找到了与当年热血青年的精神共鸣。有人问,《觉醒年代》还有续集吗,其实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续集。

  我们可以看到,不再局限于仙侠奇幻,人民美好生活、科技创新、中华文化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越来越多地成为网络作家的创作基点。一大批作家从电脑前抬起头,走进火热的现实,走到新时代建设前沿、革命老区、扶贫一线、美丽乡村……据《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在各大网络文学平台2020年发布的新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占60%以上。

  文艺的灵感一旦植入中华文化的沃土就会芬芳灿烂

  往前走的时候,我们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

  李敬泽的《咏而归》便由此而来。《咏而归》收录了李敬泽从传统文化取材创作的多篇短文,从春秋走到今日,从浩大的孔子精神到日常风景,从知识中见精神,从传统中得智慧,如同一次春风中的漫游。

  正如文中有一篇讲述杜甫经历的文章,杜甫行走于大地,行走在亿万黎民所生息的地方,那些在《诗经》中曾经神采飞扬的农夫、士兵、小吏,那些悲伤的母亲和走投无路的弱者,再一次被深情凝望。在杜甫的笔下,大地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大地,大地回到人间,恢复了、获得了它的人间性——杜甫渐渐走进了大地上浩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成为了诗之圣者。诗歌到杜甫,儒者的精神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大成’。正如孔子一样,杜甫的世界是‘天下’,这是审美世界,同时也是政治和伦理的世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从未放弃对于一个好世界的理想和希望。”

  在作家的笔下,传统经典被赋予了生命,孔子、孟子、韩非子、杜甫……一辈辈古人被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穿越千年站在我们面前。

  所以,有人对此评价,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古人的精神与意趣融入我们血液,读懂他们,才能读懂中国文化,也才能站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笔墨在向中华文化、往圣先贤致敬,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良知的一种期许。

  作家王跃文在创作《大清相国》时,曾经感慨,写得越是深入,感觉离陈廷敬就越近,内心就越生出一种敬意。他身上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话,我们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是能够细细揣摩背后的深意以及能够承担起这份沉重,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对此,王跃文评价《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我们用今天的视野来看,陈廷敬有一种大天下观、大民族观。陈廷敬用一种为天下苍生博大无私的爱去做官,而且承受了很多误解和指责。但他始终无怨无悔,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忠诚。”

  中国古圣先贤所信奉并身体力行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优秀的部分。

  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谈历史题材创作时曾经谈道,历史学家与文艺创作者都肩负着推动优秀历史文化传播的重任,大家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历史有宏大之处,电视剧也要用宏大思维来反映中华民族成长历程。比如盛唐时期,在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就是世界的重要中心之一。我们在荧屏上可以把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时代和伟大成就,以影像方式真实地展现给人民,把辉煌的历史告诉人民。”

  不但是文学,其他文艺门类的创意灵感一旦植入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就会绽放出芬芳的艺术之花。近几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万里走单骑》《上新了·故宫》《中国考古大会》等电视节目,无不“让观众惊叹中华文化之美、中国山河之美,每一轮迭代都让观众深度品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重塑和牢筑文化自信”。

  每一张平凡的脸上都镌刻着时代风云

  湖南作家纪红建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在不断行走中感受中国发展变化的力量。202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纪红建的新作《大战“疫”》。

  2020年的春天,因为一场举世罕见的疫情,人们度过了一个最紧张的春节。武汉人民更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纪红建用手中的笔记录了这次凝聚中国伟力的大战“疫”。

  当时,中国作协准备组织作家深入疫情严重的武汉采访,他们问纪红建能不能去,纪红建毫不犹豫答应了。

  这位曾在北方当了12年兵的作家,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深知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是中国军人的义无反顾。抗疫,就是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个时候如果坐在家里,不深入到疫情最中心的地方,就无法深入内心和内核,对人生、人性的挖掘的力度肯定是不够的。”

  纪红建是湖南长沙人,他说武汉与长沙,湖北与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江水相连、山河相襟的患难兄弟。数千年来,兄弟俩一直坚定地守望与惦念,不论岁月沧桑,不论风吹雨打,从未动摇,从未间断。它们既携手前行,又相互竞争,奋进在历史的长河中。

  顶着疫情,纪红建用饱蘸情感的浓墨,接连写下《生命之舱》《春天的声音》《武汉“转运兵”》《一个武汉民警的春天》《湖南援鄂第一人》5个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芙蓉》上。有的读者,读后感慨:“纪红建用最朴素、真挚的笔触,将方舱医院从诞生、建设、启动到收治患者的故事娓娓道来,感染了无数读者。”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就是这样的“奔跑者”,他们一直在跟时代并肩奔跑,他们在眼看远方的同时密切关注着身边和脚下,关注着与时代同行的每一位中国人。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为文学,每一张平凡的脸上都刻着历史风云。

  正如作家王宏甲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怀着对中国大地的激情与热爱,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八年决战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实践。

  笔者跟王宏甲交流时,他感慨从前谁见过农民有档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脱贫攻坚战,通过精准扶贫,干部进村入户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9899万人,全部建档立卡。全国曾有数百万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前线,那些“乡村的末梢”“峡谷里的山寨”,留下了这个星球上摆脱贫困的世纪回响。有一批干部没有回来,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遥远的村庄。

  王宏甲说,他在采访写作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就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历史告诉我们,“组织起来”是不能忽略的常识。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农村,蕴藏着救中国最伟大的力量。百年实践让我们反复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多么重要。

  这就是发生在当今的中国故事。

  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在新时代的春光里,我们的文艺工作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历史文化源流 | 文者 贯道之器也
  • 下一篇文章:重拾笔墨写家书
  • 热点新闻
      重庆市荣昌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等单位开展“清风
      山西通报6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
      坚持正风反腐一起抓
      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
      推动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原原本本学 融会贯通学 联系实际学
      严惩靠企吃企腐败问题
      下更大气力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
      清风拂沈水 廉韵长传续
      重庆多方位收集群众诉求
      浙江持续打好组合拳
      严查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第九届中国廉政理论高端论坛”在京举
      严查变相公款游
      关龙逢
      皋陶
      贾谊的廉政思想
      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持续提升基层执纪执法水平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