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粮食的芳香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

粮食的芳香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 2021-10-11 14:53:57   浏览:409次  字号: [大] [中] [小]
       风越来越爽利,天空越来越高远,田野里的庄稼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然成熟,变得沉甸甸的。秋日的气息越来越浓,清晨和夜晚已经有了袭人的凉意,这种凉意伴随着庄稼成熟的气息弥漫在天空之下的万物之间。顾不上休息的父老乡亲,每天早早地就出了村,在田野上收割庄稼,努力把每一粒粮食都收回来,尽管辛苦,一说起庄稼的成熟,他们脸上都会露出笑容。
  庄稼收割完之后,田野里平静下来。此刻,凉意越来越深,天气不知不觉变成了清寒。北风渐起,夜半时分经过村庄,发出了呜呜的声音。
  父亲和母亲终于可以在家里歇息一下了,但是,即使在家里,他们也并不闲着。在我家的堂屋里,他们围坐在一起,不停地剥着花生,颗粒饱满的花生被挑选出来,在明年春天播种花生的时候做种子。在乡村里,只要勤快就会有做不完的事情。只有在阳光明媚的上午,父亲才会扛起他那用了多年的铁锨、抓钩和锄头去菜地里,把地收拾收拾,往地里撒种一些芫荽、菠菜、白菜的种子,或者坐在太阳地里剥玉米。记得小时候在星期天,我的作业写完了,父亲会带着我到村子南头的沙岗上割那些干草回家沤起来,第二年就是很好的农家肥。这些事情,都是在不急不躁、悠然从容中做的。庄稼收完了,麦子也种上了,地里已经没有什么火急火燎的事情了。
  这时的村庄是悠闲的,也是静谧的。
  是的,庄稼已经收到了家里,粮食已经颗粒归仓,这是一年中粮仓最丰满的时候,也是一户户人家离富足最接近的时候,看着成堆的粮食,让人无比满足,现在终于从忙碌的劳动中暂时停歇了下来,可以好好享受那些收获的粮食了。父亲和母亲把粮食看得非常珍贵,即使收获了许多的粮食,他们依旧不肯浪费一颗一粒。吃饭的时候,父母亲从不会随意倒掉没吃完的饭菜,也不允许我们兄弟几个浪费食物。从一个米粒和一点馍渣,到一粒玉米和一块红薯,从一颗花生和一穗高粱,到一粒芝麻和一根萝卜,他们都格外珍惜。
  《诗经·周颂·丰年》中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意思就是说,丰收之年,小米和稻子都收获了,高大的粮仓千千万万。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这是庄稼人最单纯最美好的心愿。古人讲:“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一颗秋实中,都饱含了农人太多的期盼和汗水,自然无比珍惜。农家小院里,亲情满满的一家人,三餐能够温饱,四季总有欢笑,生活朴素、平淡却浸满幸福。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也是动手储藏的季节。天气一冷,父亲就带着哥哥和我扛着铁锨来到我家屋后的空地里,找到一个比较高的地方(下雨时不会积水)选位置挖土坑。松软的土壤让我们没有费很大的劲儿,就挖出了一米多深。我们把土坑挖成长方形,把土坑的底面和里面四周也弄得平平整整的,一个红薯窖就挖好了。拉来一些捆好了的干燥的玉米秸秆和一些木棍,我们把已经晾了十几天的红薯、芋头放进窖里,把木棍架在上面,再用玉米秸秆把上面盖好。这样,这些红薯和芋头就可以在红薯窖里度过一个温度适宜而又无比干爽的冬天了。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红薯窖里贮藏的红薯和芋头吃完了,我们把上面的木棍和玉米秸秆拉回家,然后把挖出来的泥土进行回填、踩实,这个红薯窖就算彻底完成了“冬藏”的使命。
  耕耘、播种、收获,贮藏、惜食。我故乡村庄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度过的,丰盈而舒缓,踏实而朴素,就像白天的太阳,也像夜晚的月亮,更像田野里的庄稼,沉静、生动,有热烈、也有安详,有忙碌、也有闲适,有苦有甜、有滋有味,充满了土地的气息,也充满了粮食的芳香。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孟子何忧
  • 下一篇文章:“救命文档”让善意持续涌动
  • 热点新闻
      重庆市荣昌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等单位开展“清风
      山西通报6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
      坚持正风反腐一起抓
      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
      推动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原原本本学 融会贯通学 联系实际学
      严惩靠企吃企腐败问题
      下更大气力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
      清风拂沈水 廉韵长传续
      重庆多方位收集群众诉求
      浙江持续打好组合拳
      严查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第九届中国廉政理论高端论坛”在京举
      严查变相公款游
      关龙逢
      皋陶
      贾谊的廉政思想
      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持续提升基层执纪执法水平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