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思想
廉政思想

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8-12 09:21:09   浏览:283次  字号: [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催人奋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格局和气度,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庄严宣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充分展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世界上最大执政党的领袖在历史高光时刻向世人庄严宣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独特地位,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前景的笃信不疑。

  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拓展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工人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一个世纪以前,五四运动的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这在以往中国革命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革命便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崭新的革命道路,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称得上重要事件不计其数,但是,能够被公认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并不多见。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三个深刻改变”,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的重大影响,而且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世界发展战略格局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

  深刻阐述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抓住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首先要把握贯穿历史的主题,抓住历史的本质,解决好历史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把党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贯通起来审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的深化,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善于从历史源头看问题,善于把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善于运用大历史观观察和解决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史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就是为了引领全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及其重大历史作用,深化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科学总结党创造的历史成就,有助于我们清楚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社会前进方向,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不仅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四个发展阶段创造的伟大成就,而且深刻阐述党在各个阶段创造的伟大成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伟大成就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作用紧密联系起来加以阐述,深化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深刻阐述伟大建党精神,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源”与“流”的辩证关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系列伟大精神充分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投入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洪流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一系列伟大精神的“源头”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作出了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重要论断,廓清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源”与“流”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党永远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光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

  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深入阐述“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大问题,并向全党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总体要求。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分别从党的领导、奋斗目标、理论建设、发展道路、国防和军事建设、国际责任、伟大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必须遵循的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为全党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开启新作为。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坚守初心使命,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争取更大光荣!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敢于下深水 善啃硬骨头——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纪委监委第九审查调查室四级调研员李明
  • 下一篇文章: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 热点新闻
      重庆市荣昌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等单位开展“清风
      山西通报6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
      坚持正风反腐一起抓
      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
      推动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原原本本学 融会贯通学 联系实际学
      严惩靠企吃企腐败问题
      下更大气力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
      清风拂沈水 廉韵长传续
      重庆多方位收集群众诉求
      浙江持续打好组合拳
      严查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第九届中国廉政理论高端论坛”在京举
      严查变相公款游
      关龙逢
      皋陶
      贾谊的廉政思想
      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持续提升基层执纪执法水平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