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他曾是四川副省长,彝族人,中学教师出身,一生勤政廉洁——马开明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人物
廉政人物

他曾是四川副省长,彝族人,中学教师出身,一生勤政廉洁——马开明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4-26 09:35:22   浏览:1436次  字号: [大] [中] [小]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也经历了很多次反抗压迫的斗争,由此也涌现出了很多英雄豪杰,马开明就是其中之一。马开明出生于四川凉山,是彝族人,中学教师出身,建国以后备受器重,曾执政四川多年,在工作期间为四川百姓做了无数的好事,百姓都非常爱戴他。作为从基层锻炼并且成长起来的一位干部,他在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一心想着为百姓服务。

        出生于1944年的马开明,家境非常贫穷,作为穷人家的孩子,自小也受到了不少地主的压迫,他深知只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之后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一直秉持着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19岁的时候,马开明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四川美姑县中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执教之后,他任劳任怨,充分展现出了一位教师应有的冲劲以及活力。1980年他正式走上从政道路,开启了人生新的页章,工作期间又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在基层锻炼以及学习之后,他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工作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自那之后他一直在凉山任职,当地百姓都非常敬重他。

        在四川工作的这么多年,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马开明特别重视水利建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想要发展起来必须依靠水利,可以说水利就是农业命脉。任职期间马开明从来不摆任何官架子,只要有人提出好的意见,他都会欣然接受。在水利这件事情上,他就是了解了村民的想法,当时村民都想把百亩干地创建为良田,由此马开明引入了马湖北干渠的水。

正是有了此次抬高水位的工程,彝族村民对马开明非常感激,把他当成了恩人。1991年的时候,他又先后担任了凉山州的州长以及四川省的副省长等职务,官至副部级。虽然官职越来越高,可马开明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担任省长的期间里,他没有忘记基层工作,仍然从事基层调研考察。执政这么多年,四川各地他都已经走遍,办事风格极为严谨,胸怀坦荡的他政治立场坚定,做每一件事情都基于党的原则。

        群众观念强,关心百姓,真心实意地想为百姓做好每一件事情,在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为了推动四川省的建设,他不辞辛苦,狠抓工作,由他管辖的每项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工作方面,他坚持发扬民主风格,坚持依法办事,重视民主以及法治建设。除此以外,他一直严于律己,淡泊名利,非常关心山区的教育事业,曾多次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山区学校视察。看到山区艰难的教育环境,马开明不仅对教职工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为学校购置了很多新的教学设备。

      马开明是从基层慢慢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在执政期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加强少数民族以及全四川省的团结以及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终其所有都在为百姓服务。2007年,63岁的马开明因意外去世,他的不幸离世,让国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党员,一位优秀的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干部。他优良的执政作风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都值得我们怀念,同时我们后辈也应把悲痛化为力量,沿袭着先辈们的脚步为富民强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待遇面前不伸手
  • 下一篇文章:魏永景
  • 热点新闻
    2023年12月4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一周年。十一年来
      奔着问题去 向着难处攻
      规范小微权力 建设清廉村居
      "讲好廉洁故事"系列报道②安徽合肥挖掘
      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中国纪检监察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
      贵州紧盯纪检监察干部“选育管用”环节
      驻建行纪检监察组:借力金融科技推动信
      多形式多载体培育清廉基因
      镜头 | 用非遗艺术讲述廉洁故事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丨持续推动教育整顿走
      记者手记:从习近平主席旧金山之行感悟
      新时代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中核集团:完善监督体系 保障工程高效
      广大援疆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学习新时代纪
      实践故事丨分层分类做到精准施教
      实践故事丨融合拓展放大警示效应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