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办案一线 | 用证据说话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视野
廉政视野

办案一线 | 用证据说话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10-27 14:12:47   浏览:276次  字号: [大] [中] [小]

  金秋十月,夜深露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负责人陈奎林在翻看谈话笔录时,陷入了沉思。手头正在办理的一起留置案件,被审查调查人始终矢口否认,甚至故意编造谎言混淆视听,拒不承认任何违纪违法犯罪事实。

  如何成功突破案件?陈奎林想起了曾经成功办结的一起“零口供”案件。

  “请你陈述一下当年为什么未请假即离开工作岗位去往国外?”

  “忘记了。”

  “请你说明一下当年解汇的钱去了什么地方?”

  “不知道。”

  去年8月,一场特殊的线上庭审在苍溪县人民法院开庭。视频中,面对法官发问,被告人屡屡上演“失忆”戏码,拒不配合。

  被告人叫王猛,是苍溪县供销合作社原股金管理科科长,涉嫌挪用公款犯罪,于1998年出逃,2019年7月被追逃归案。

  1996年,时年24岁的王猛被单位委以重任——负责吸收、使用、管理供销合作社股金。随后的2年间,王猛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以支付货款等名义,先后分8次将320万元公款挪作他用。

  直至1998年,事情才逐渐败露。这一年,县供销社决定对股金管理科进行审计。为能够平稳“过关”,王猛找人伪造了6份总金额为215万元的虚假借款手续来冲抵被挪用的资金缺口。但单位很快就对此产生怀疑,王猛眼见纸终究包不住火,便携款外逃。

  2019年4月,四川省启动“两追一防”专项行动,王猛挪用公款案被四川省、广元市纪委监委列为涉嫌职务犯罪人员追逃案件。2019年7月,苍溪县监委对王猛立案调查,申报留置并由公安机关配合实施网上追逃。

  王猛到案后,鉴于该案系共同犯罪,时间跨度长、取证难度大、部分证据消失、个别证人已经离世等复杂情况,调查组先期提出“由供到证、强力内审突破”的办案思路。然而,在调查期间,不论是调查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其亲人苦口婆心做其思想工作,王猛都始终拒不交代其违法犯罪事实。

  “必须用证据说话,让他负隅顽抗也没用。”调查组决定另辟蹊径,变“由供到证”为“由证到供”,从客观证据着手,步步深入。

  调查组迅速确立取证步骤。一是全面取证,涉案单位一个不漏、能收集的书证材料一件不少、能找到的关键证人一个不缺。调查组先后前往青海、上海、青岛等地查找询问当年参与经办业务的会计、出纳、相关证人,收集证言材料,发出询问通知书37份,询问证人23人,掌握了解其作案方式。二是精准取证,紧盯挪用公款犯罪构成要件,围绕犯罪行为进行必要证据取证,确保证据确凿充分。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专业会计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对县供销社原股金科的账务、账簿、会计凭证等进行全面核查鉴定,牢牢锁定涉嫌犯罪金额。三是科技取证,按照程序申请获批后,通过电子数据取证,确认其挪用公款去向。

  随后,苍溪县人民检察院对该案提前介入研判,认定符合移送审查起诉条件。2019年9月,王猛被正式批准逮捕。

  “被告人王猛犯挪用公款罪,事实充分,证据充足。”

  尽管法庭上王猛仍在负隅顽抗,但证人证言、书证、再生证据形成了完整、清楚的证据链闭环。据此,2020年11月,王猛被苍溪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王猛上诉后,2021年3月,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要突破‘零口供’案件还得以扎实的外围取证为基础,只要证据完整清晰,任何负隅顽抗都是徒劳。”陈奎林收回了思绪,暗下决心。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摸排督查防止疫情蔓延
  • 下一篇文章: 能让群众满意,再苦再累也值得
  • 热点新闻
      强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
      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常态长效
      聚焦“关键少数”加强纪律教育
      严防“退而不休”搞贪腐
      在学深悟透中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
      在正风肃纪中健全管理长效机制
      “四个坚持”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沐运河清风 倡廉洁文化
      让惠民补贴真正惠及百姓
      如实报告不能含糊
      背篼在肩 躬身为民
      提升廉洁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
      纵深推进国资央企全面从严治党
      抓实抓细纪律建设
      学好用好“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
      久久为功纠治“四风”
      领会自我革命的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