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夏时期的廉政文化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

夏时期的廉政文化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5-18 16:53:57   浏览:8796次  字号: [大] [中] [小]

       夏启不禅不让,“家天下”开始。 启死,儿子太康继位。 太康喜欢打猎、游玩, 不喜朝政。他离开王都斟寻(今巩义西南), 北渡黄河,游猎100余天, 仍然不还, 结果, 当他满载猎物想回去的时候, 却发现怎么也回不去了一一有穷国的后羿已在黄河南岸布下重兵,于是太康被“放逐”在黄河之北, 只得就此“流亡”在外。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天子,自己摄政为相,王权旁落,是谓“太康失邦”。

       太康的五位弟弟与母亲站在“洛勍”(黄河与洛水交汇之处)盼望太康回来, 却怎么也等不到一一 《尚书》云: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淌,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氏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傒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辱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①

     《五子之歌》到底叙述了什么?单从内容来看,第一首主要讲民众与邦国的关系;第二首主要讲享乐与灭亡的关系;第三首追忆唐尧,认为如果违背了尧的治道与政道,便会走向灭亡;第四首追忆大禹,认为如果违背了禹的典章与制度,也会走向灭亡;最后一首表达了被民众仇视、抛弃、驱逐之后的懊恼、羞愧、悔恨。

       这五首歌,透露了以下几个方面信息。首先,诗中提到了尧与禹,但没有提到夏启。夏启是“五子”的父亲,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也是夏朝的开创之君,理应在《五子之歌》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夏启的名字和身影都没有出现一一“身与名俱灭”。这种“没有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评价,一种无言的评价。它表明,夏启并没有得到后辈们的认同。即使这篇《五子之歌》并非夏启的“五子”所作,而是后人伪造的,那也意味着夏启的德行并没有得到《五子之歌》真实作者的认同。在《五子之歌》中,被提及的昔日圣王只有尧和禹,其中,尧是政治传统、文明秩序的首要奠基者,禹则是他们的祖父。

       其次,就诗歌所阐述的民本观念而言,不能把它解读为“民众本位”或“庶民的胜利”,与现代流行的“民主”观念更是不搭界。 事实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是针对君主而提出来的,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民众、邦国、君主。 三者之间,君主居于主体地位,是政治关系中的主动者,君主如果能够把民众安顿好,就可以让自己的邦国趋于安宁,而邦国安宁才可能让君主自己安享太平。所以,君主治理国家,应当首先着眼于民众,应当把民众放在心上。因而,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治道”:从民众这个根本开始,最终实现邦国的安宁。显然,这是一种以君主为本位的政治观念。此外,由于太康遭到驱逐,歌中还强调了民众的强大,强调在民众面前,君主应当怀有畏惧之心,时时注意回应民众的需要。这样的“为君守则”,既与《道德经》中所见的以卑弱自处的“人君南面术”相互应和,也与后来流行的“载舟覆舟论”遥相呼应。从这个角度上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实也是一种十足的“君主论”。

再次,它把政权的兴亡、君主的安危寄托于继承过去的政治传统,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偏好和复古主义倾向。第三首歌强调,要坚持尧开创的治国之道和政治纲常;第四首歌强调,要恪守禹制定的典章制度。如果背离了这些政治传统,就会自取灭亡。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政治的黄金时代在过去,只有回归过去,只有依赖过去的政治智慧,才可能维持基本的政治秩序。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体现了对于经验的尊重,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的产物。

       最后,第五首歌表达的政治上的懊恼、羞愧、悔恨,并非孤立的意象,同样的政治意象还见于《诗经》。读《五子之歌》,再读《诗经》中的一些诗篇,感觉它们仿佛出自同一作者。譬如,《大雅·抑》吟咏道:“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意思是事情发展到现在,政治迷乱,德行堕落。你沉溺于酒色中,不顾身上的责任,不恪守先王的遗训,怠慢了先王的威仪谨慎。这种眼看狂澜既倒却无可挽回的忧伤,与《五子之歌》的风格几乎如出一辙。《抑》当然是对西周末年政治衰败的哀鸣,似乎与《五子之歌》理应反映的夏初政治相去甚远,但是,如果《五子之歌》真属于所谓的“伪古文尚书”,那么,纯粹从自然时间的维度上说,较之于《抑》,《五子之歌》可能还是更加晚近的作品,也许还是模仿《抑》之类的政治诗篇的结果。此外,《五子之歌》所表达出来的政治哀叹,与屈原的《离骚》在某些方面也有相通之处。①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三皇五帝时期的廉政文化
  • 下一篇文章:商时期的廉政文化
  • 热点新闻
      重庆市长寿区纪委监委紧扣现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学习贯彻纪律处分条例 | 促进执纪执
      扶苏
      “天网2024”行动正式启动
      网言网语丨把严的标准树立起来 把严的
      持续深化整治加重基层负担问题
      扬清风 送正气 福建组织优秀廉政剧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凝聚全球合作共识—
      东风拂面日月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
      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叙事
      涵养“作之不止”的境界追求
      加大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甄别查处力度
      阔步春风里 奋进向未来
      学习贯彻纪律处分条例 加强全方位管
      庄子
      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涵养正气“治未病” 访全国人大代表
      孙叔敖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