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奇联背后是奇人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

奇联背后是奇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10-20 14:20:52   浏览:377次  字号: [大] [中] [小]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语不惊人死不休”,何止是文章,凝练的楹联亦如此,若要意蕴丰富,令人过目不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一个“奇”字,如天降大雪、万树梨花,如群马奔腾、遮空蔽日,如黄河悬崖、喷薄而来。

  有奇字之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副楹联刻于洛阳龙门石窟,相传为北宋道教学者陈抟所撰,景之伟俊,人之英杰,每个字都洋溢着龙马精神,还似携带着缕缕仙风。“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将此副集句联赠予志同道合的陈家鼎,既是励友,亦是自勉,上联用的是陆游诗句,下联用的是王庭珪诗句。何为天下奇?胸怀苍生,创立震惊天下的伟业与奇迹才不负男儿之躯。“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这是方志敏青年时期写下的一副楹联,可见方志敏情趣高雅、品格高洁,对一切美好事物充满热爱,他恪守清贫、朴素的生活,甘愿为国为民牺牲,这种格局正如他心之所爱、园中益友一样卓尔不凡,他一生以此联自勉,并以松、竹、梅、兰等来为自己的子女取名。

  有奇气之联。联有奇气,则先声夺人。“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此为朱熹题于白云岩书院的楹联,平和中透着大气,有种视天下之大任为己任的自信担当。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有一副颂扬范仲淹的楹联非常精准,“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数字、方位等对仗都工稳之极,其意雄浑深沉,当为为官者的座右铭。周恩来作过一联,堪称有奇气之联的典范,“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联作于周恩来在南开大学上学时,一“有”一“无”意蕴深远,与志同道合者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不仅读有字之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从实践中得真理,此联读来让人意气风发。

  有奇趣之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明代徐渭所作楹联,徐渭诗、书、画俱佳,还对戏曲有精深研究,这样一位全才,可是命运多舛,晚年贫病交加,自称“南腔北调人”,此联表面写得轻松有趣,但深处却是不尽的悲愤。徐渭艺术影响深远,郑板桥对他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郑板桥于书斋有一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将简练与创新等抽象的理念以三秋之树、二月之花来具体形容,虽是信手拈来之作,却很新奇生动。“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此为清朝学者、楹联专家彭元瑞所写对联,以问答方式,列出四种意象,表达了惜时如金、寒窗苦读的状态,其实,一切景语皆为情语,驱使勤学的还是那一颗上进的心。

  有奇志之联。楹联最大的用意,归根结底在于言志。据说,少年苏轼曾撰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被人批评自满自大,所以上下联各添两字,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更突出了一种努力追求卓越的动态,在苏轼的才华背后,其实是刻苦的学习。明朝大臣杨继盛舍命弹劾严嵩,在狱中写下遗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凛凛正气、铮铮骨气,这已凝聚成一种报国为民的精神而光耀千古。林则徐曾与师友一同登福州鼓山绝顶峰,面对一派天风海涛,老师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林则徐略加思索,吟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以人为峰,何等豪迈!林则徐不忘誓言,以自己拳拳爱国心,为此联留下了历史回声。

  一副副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联背后,原来矗立着一个个大写的奇人。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天寒别再让人心寒
  • 下一篇文章:秋风响 蟹脚痒
  • 热点新闻
      重庆市荣昌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等单位开展“清风
      山西通报6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
      坚持正风反腐一起抓
      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
      推动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原原本本学 融会贯通学 联系实际学
      严惩靠企吃企腐败问题
      下更大气力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
      清风拂沈水 廉韵长传续
      重庆多方位收集群众诉求
      浙江持续打好组合拳
      严查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第九届中国廉政理论高端论坛”在京举
      严查变相公款游
      关龙逢
      皋陶
      贾谊的廉政思想
      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持续提升基层执纪执法水平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