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青史斑斑 | 筹海图强 百年船政文化寻踪返回总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

青史斑斑 | 筹海图强 百年船政文化寻踪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8-13 09:54:00   浏览:317次  字号: [大] [中] [小]

  左图:毕业于船政学堂的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深深震撼了中国人。 右图:老照片中的马尾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创办于1866年,是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的一座造船厂。 (资料图片)

  19世纪中叶,欧洲列强经海而来,以坚船利炮屡次叩开中国国门,引起了空前的海防危机。为了应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尤其是“海防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开始。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留下了可观的遗产,船政即其一。

  1866年6月25日,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根据自己多年思考所得,上奏朝廷,申请在福州马尾一带地方设局造船,更新海上武装,保卫海疆,实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宏伟目标。这一机构后来被命名为总理船政,简称船政,首任总理船政大臣为沈葆桢,筹办船政亦是沈葆桢毕生最大的业绩。

  船政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专门负责海防近代化的国家机构,具有制造、教育等重要职能,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船政历经百年发展,所积淀和生发出的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财富,统称船政文化。船政文化不仅是福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也见证了近代中国人在艰难时世中图强自立的历程。

  在造船工业上坚持“主权在我”

  船政从创建伊始,在工业生产方面就坚定秉持着“权操诸我”的原则,即主权在我原则。

  由于近代化的海军、舰船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陌生的新事物,为了实现相关技术的跨国转移,船政采取的是技术承包的做法,以高额的报酬为吸引,以西式的合同形式为规范和约束,雇佣、委托欧洲技术团队,要求西方人员接受中方管理,负责在短短数年间协助中国实现建厂、育人等一系列目标。

  1866年末,船政的基础建设在马尾中岐乡一块濒临闽江的土地上开工,总占地面积340余亩。为了确保完全掌握近代舰船的建造技术,消除未来在技术和产品方面被封锁的威胁,船政要求与军舰相关的所有工业产品,都要在船政建起专门的生产线。

  为此,大到蒸汽机、锅炉,小到缆绳、耐火砖,全部实现国产自造。至1870年代为止,船政先后建设了轮机厂、锅炉厂、铸造厂、船厂、打铁厂、帆缆厂等十余个车间,史称“船政十三厂”。

  与此同时,船政从福建以及邻近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招募工匠,培育出了三千余人的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人数之多在当时是少见的,并实现了中方人员自己管理和组织西式工厂生产的目标。

  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短短数年间,船政首先建造出了中国最早的千吨级蒸汽动力军舰“万年青”,亚洲国家自造的第一艘巡洋舰“扬武”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蒸汽动力舰船,并自行设计建造出了大型舰用蒸汽机。

  而后,随着中外合作合同到期,船政工业进入中国人自主自立的阶段,造舰的技术等级不断跃升,从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军舰“艺新”开始,中国第一艘全金属结构军舰“开济”、亚洲自造第一艘大型装甲舰“平远”、中国自造第一艘大型客船“宁绍”等相继问世,创造了中国舰船工业史上的辉煌篇章。

  在20世纪初,船政工业又生发出新意。在当时国力贫弱的现实面前,船政人员坚持海防自强的目标,争取“弯道超车”,迅速进军当时刚刚展露出军事实用价值的飞机制造领域。1918年,船政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航空工业机构“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从本就不充裕的船政经费下拨款自主研发海防用飞机,1919年设计制成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侦察机“甲型一号”,而后新机型接连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在船政生产旧址上建成福建马尾造船厂(今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高擎民族工业的火炬。

  船政学堂注重教学与实训结合

  伴随着新的生产门类、新的科技引进,必然会开设相应的教育机构,以保证中国能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与近代海军、舰船相关的人才培育,在船政创建伊始就受到高度重视,注重教育也成为船政文化的核心之一。

  1867年,船政设立了中国最早的成规模的官办新式学校,采取类似西方大学本科的教育模式。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培育工程师,采用法语教学,后学堂培育海军军官,采用英语教学。教育机构的设立,也使得船政的性质超越了单纯的工业制造单位。

  船政学堂初期由聘请的欧洲教习执教,后期由船政学堂自身培养出的中国毕业生任教。学堂实行宽进严出的招募、考试制度,学生入校后一方面有优厚的奖学金激励,一方面要面对严格而频繁的考试,学堂的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二左右。

  学堂课程设置以西学为主,同时重视培育学生们爱国情操的传统国文教育。在教学方面,则注重课堂教学与舰船、工厂的实训结合,形成了知行合一的学制模式。

  船政学堂不仅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急需的工程师和海军军官人才,其学制模式对近代中国海军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各地设立的水师学堂,几乎全都以船政学堂为师,时称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又由于船政开办海军学校最早,福州地区成为海军教育开风气之地,形成了一代代福州子弟积极投身海军的独特现象,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出现了“无闽不成军”的奇观。

  在开创船政学堂的同时,为了保证大工业生产的有序高效运行,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船政便于1868年又开办了一所称为“艺圃”的学校,采取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专门培育专业技术工人,而且授予优秀的技术工人以官衔。

  经历百年发展演变,船政艺圃系统衍生出诸多支脉,今天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学校的校史记忆里,都能寻到船政职业技术教育的血脉。

  船政英杰灿若群星

  相比起船政的工业制造,船政教育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长远。船政的教育部门,在培育专业的机械工程师、海军军官的同时,也为青年人打开了一扇可以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培育了大量具备新知识、新思想,且具有爱国、科学精神的新人。

  由船政学堂、艺圃走出的学子数以千计,以“学”“用”作为标准考察,根据各人的成就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船政学子,随着进入船政学堂、艺圃,改变了自身命运,在毕业之后从事所学专业。

  如船政前学堂学生魏瀚,毕业之后被派往法国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代舰船总体设计师,操刀设计、监造了“开济”“平远”等著名军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装备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后学堂毕业生邓世昌,原本在香港念书,因船政学堂赴香港的一次招生,而与多名同学一起投身船政,由学堂毕业而成为船政舰队的一名优秀军官,后被北洋海军选调,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军官。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邓世昌和同是船政后学堂出身的同学们指挥军舰与侵略者鏖战,上演了“船政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的悲壮史诗,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作战,最终为国捐躯。

  艺圃学生陈兆锵,由于家贫,年仅14岁就被送入船政做学徒,白天在轮机厂跟随师傅做工,晚上在艺圃的夜校学习专业课程。由于学习勤勉,考入船政后学堂,成为一名专业的海军轮机军官。多年后,他成为执掌船政局的局长,开创了船政的航空事业。

  另一类学子,则是因为在船政教育机构的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思想,此后在其他的专业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后学堂学生严复,在船政接触到了新思想,后被选派赴英国留学,加深了他有关中国自强之路的思考。此后,他以教育、救国、开启民智为己任,成为一代思想导师。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严复译作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学术界,通过报纸、出版等大众传媒,当时中国人为其所翻译的英国学者赫胥黎《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而震撼。

  前学堂学生陈季同,原本应成为一名舰船工程师,由于所展现出的过人的语言天赋,而成为了一位外交官,用西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用中文翻译西方经典,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艺圃学生林祥谦,经在船政当工人的父亲推荐进入艺圃,毕业后成为船政的一名正式工匠,此后又由船政而进入京汉铁路江岸机车车辆修理厂,目睹军阀的残暴、工人生活的痛苦,林祥谦投身工人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后遭军阀杀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犹如漫天闪耀的星光,每一名船政学子,都延续着船政文化发奋自强的精神,并为其注入了时代内涵,使船政文化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历史文化源流丨凡制国治军 必教之以礼 励之以义
  • 下一篇文章:谈中国文化中的自省精神
  • 热点新闻
      重庆市荣昌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等单位开展“清风
      山西通报6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
      坚持正风反腐一起抓
      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
      推动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原原本本学 融会贯通学 联系实际学
      严惩靠企吃企腐败问题
      下更大气力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
      清风拂沈水 廉韵长传续
      重庆多方位收集群众诉求
      浙江持续打好组合拳
      严查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第九届中国廉政理论高端论坛”在京举
      严查变相公款游
      关龙逢
      皋陶
      贾谊的廉政思想
      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持续提升基层执纪执法水平
    相关链接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纪委      · 最高检      · 最高法      · 中国法学会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 编辑:池晨旭 备案号:京ICP备10012170号-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邮编:100081,电话:010-66525588-2106 电子信箱:zgffclfzs@163.com